陈庆之,字子云,出生在义兴国山,也就是今日江苏的宜兴县南。用田中先生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立大业”的武将,不过可惜的是,终其一生位不过县侯,虽然也是手握重兵的边防大帅,不过他至死也没有改变南北朝对峙的格局。从这点上来说,大业终究还是没有立下。不过他的存在对于南朝来说就象是一股清新的风,使得南朝在与北朝的对抗中一度处于上风,萧梁政权也因此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稳定时期。
公元502年,萧衍定都建康,任命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为主书,主书的职责主要是掌管一些文书,而依照陈庆之当时的身份,这个职务所作的应该是作为萧衍身边的近臣执行传达赦命一类的任务。陈庆之在任上尽量将所得的俸禄资财全分给一些将士,始终等待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但他毕竟是个出身于寒门的庶族,这在用人只注重门阀豪族的南北朝,要出头是很困难的。尽管萧衍在用人方面讲究唯才是举,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潮流和风气以及贵族门阀的阻扰,这一政策并不能很好的贯彻,而因此陈庆之这一等就等了整整二十三年!
头一次出战就是在绝对的劣势下进行的,两千对两万,如果是常人的话或许根本就应该是个“以卵击石”。不过对于陈庆之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一生中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的一次练兵罢了。萧梁普通六年,也就是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不成在彭城请求归降,于是萧衍便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和胡龙牙(《奔流》中描写了胡龙牙和陈庆之第一次相遇的情景,实在是很有趣)、成景俊率领一部分军队去接应元法僧。这次可以称得上陈庆之生平第一次领军,作为这位名将的初阵,41岁的年龄实在是太大了。不过这次任务倒是相当轻松,或许梁武帝想通过一个轻松的差事让陈庆之上手。 在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接应寝返任务后,陈庆之又被任命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率领大约两千人护送豫章王萧综进入已经接收了的徐州进行驻守。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萧梁未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这块地盘,运气不可谓不好。不过北魏方面却不会就此而善罢甘休。他们马上派出了以安豊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两位皇室宗亲为首的将近两万军队在陟□一带驻扎,来阻止前来接收徐州的梁军。安豊王元延明为了阻止梁军继续前进,派遣部将丘大千筑起营垒,切断梁军前进的路线。可是这个营垒在陈庆之的攻击下很快就覆没了。
梁大通元年也就是公元527年,粱将曹仲宗攻伐涡阳(今安徽蒙县)。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其先锋部队到达驼涧,离开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意欲前往迎战,当时作为曹仲宗副手的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部队必定是精锐的骑兵部队,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但失利的话,则会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引用了一通兵法上所谓的以逸待劳的道理,来劝陈庆之不要出击。但陈庆之却不这样认为,他非常自信的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离开我们的距离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想到我们会主动去攻击他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趁机挫挫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他们没有防备肯定会被我们击败。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夜里必定不敢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当时的领军曹仲宗和韦放都不置可否。于是陈庆之便独自与他当时直属的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连夜一举击破北魏的先锋部队,使得当时北魏援军士气大跌,人人震恐,援军部队停滞不前。值此良机,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大部队一起连夜将部队开至涡阳城下,与北魏的援军相持不下。
这场围攻涡阳的战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将近大半年),期间大大小小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的士气已经衰竭,而北魏的援军援兵一再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不断威胁着梁军的补给线。曹仲宗和韦放等唯恐腹背受敌,于是就计划撤军。陈庆之得知后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即假节身份的象征,这种节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类似于后来的尚方宝剑),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大家当初一同来到这个地方,经历了大约一年时光,耗费了国家大量的粮草和金钱。但是大部分军队都没有斗志,都只是在谋划退缩以便求全,这怎么是想要立下功名报效国家,相聚在一起讨伐敌人的表现呢!我曾听说兵法上,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不畏惧死亡,就有获得生存和胜利的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然后共同讨伐敌人!如今你们商议班师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曹仲宗等人于是便只能依从陈庆之的计划,由他率领作战。北魏的援军部队在交战期间用皮绳将横木围成营寨,并在营垒前设下鹿角和拦马桩,依此为样一连筑起十三道营垒。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部队,每个人嘴里含着纸片(以便不发出声音),于一天夜里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一口气就攻陷了其中的四个,涡阳城的守将王纬为陈庆之的勇毅所折服,请求归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防卫森严。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力进攻,许是被阵前的首级吓破了胆,或是陈庆之所部攻击太过猛烈,剩下的九座城池中的魏军随即崩溃而至一败涂地。这一仗打下来,车甲狼藉,尸横遍野,根据当时史书的记载说是淮河的一部分支流为之阻塞了。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自己率领一部分部队来向萧衍投诚,并请求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再一次地,陈庆之以假节的身份、受任为飚勇将军(还是属于二流的杂号将军),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仅仅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的骑兵孤军北上,并未在别处派军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不过梁武帝这次的无心之举却在无意中促成了陈庆之个人生平足以不朽的武勋。
元颢于涣水边迫不及待地即位称帝,授予陈庆之使节、任命他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不过这些都没什么用,因为他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光干皇帝而已。军队从铚县出发,随即就攻克了荥城,进逼睢阳城下。守城的魏将丘大千(呵呵,又见面了,前面输的还不够吗)有着将近七万人马,在上次被陈庆之一举击溃后,他似乎并不领取教训,这一次他仗着十倍于对方的兵力,筑起九座营垒阻挡陈庆之前进的步伐。
进攻,不断地进攻,从早上到下午大约四点的时候,陈庆之已经攻陷了三座营垒。服了,真的服了,这或许就是当时丘大千内心的真实写照。丘大千随即率部众向陈庆之投降。北魏的七万军队一日之间就覆没了。
随后不久,北魏的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领羽林军即皇室的近卫队将近二万人来阻击陈庆之的部队。他将自己的部队进入考城驻扎。这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城的四面为河水包围,城内守备严固。很像三国时的军事重镇合肥。陈庆之命令属下在水面修造浮垒,随后借助浮垒,乘筏顺流而下,一举就攻陷了这个水上城堡,并且还生擒了敌方主将元晖业,这一战获得战车七千八百辆。此后陈庆之继续挥师北上,不屈不挠的指向洛阳,沿路不少城池看见他的旗帜就请求归降。元颢充分认识到了陈庆之的能力,随即晋升陈庆之为卫将军(这是仅次于大将军以下的高级军衔了)、徐州刺史、武都公。
与此同时北魏,虽然内乱不止,但是负责平乱的尔朱荣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骑兵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北魏的军队先后击败了长安的萧宝寅和各地的反乱将领,而他本人更是以七千精骑大败葛荣,一时也是风光无限。于是,自然而然地北魏的军队开始将眼光集中到这支仅有数千军力,却要执意入洛的部队身上。
这时陈庆之的部队在荣阳受阻。当时荣阳集结了北魏方面的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所率领的羽林军和驻扎军队的混合编队将近七万人。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更令人头疼的是荣阳城异常险固,陈庆之屡次进攻都未能攻陷。而与此同时,奉尔朱荣的命令魏将元天穆率领大军截断了陈庆之的后路,并且派遣他麾下的骠骑将军尔硃吐没儿率领胡骑(即散居在关外的少数民族骑兵部队,这种部队以劫掠为生,战斗力极强)五千人,骑兵将领鲁安率领夏州步骑混合军九千余人,来支援杨昱;又让右仆射尔硃世隆(尔朱荣的弟弟)、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领一万骑兵,占据虎牢关使得陈庆之无路可退。
元天穆、尔硃吐没儿一前一后对陈庆之形成夹击之势,旗鼓相望,声震百里。当此之时荥阳城还没有攻陷,四面又全是敌人的精卒,换作任何人恐怕都是只有等死的份了,而一直跟随陈庆之出生入死的常胜军们也头一次感到了死亡的逼近,军队上下布满了绝望不安的气氛。陈庆之见到这种情况就向军士们大声说:“我们从出发至今,攻陷城池侵略土地,实在已经不少了;你们一路上所歼灭的敌军中有的是他人的父亲,有的是他人的兄长弟弟,这又是无法计算的。元天穆所集结的部队,都把我们当作仇敌。我们才有七千人,敌人却有将近众三十余万,今日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虑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敌人的骑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决高下,必须等他们还没到来之际,攻克眼前这座城垒,大家不要再犹豫惶恐,那样只能是自取灭亡啊!”于是他亲自擂鼓攻城,一通战鼓下来,士卒奋勇登城,来自东阳的勇士宋景休、和义兴的鱼天愍首先登上城楼,随即攻陷了荣阳城。
不多久外围的北魏援军就集结包围了荣阳城,令人惊讶的是陈庆之并没有选择固守,而是出乎魏军意料地率领三千骑兵背城迎战魏军。当年韩信背水一战,名扬天下,而今天陈庆之以三千对二十万,实在令我们无法想象这是一场怎样的旷世对决!伟大的骑兵指挥家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也只是面对一倍于自己的敌人,而且汉尼拔当时的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还远胜于对方。而陈庆之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北人善骑,南人善舟”的时代,北魏的军队是由游牧民族鲜卑族组成的,骑兵的战力自然颇为可观,而南方则利用淮河长江上舟船便利的条件与北军抗衡,而在同样是骑兵也要弱于北方。因此要说到陆地上的正面作战,一向还是都是北魏稳占上风。更何况这一次决战两军在数量上有着十倍的差距。
但是经过陈庆之的全新解释,“南人不善骑”的譏言成为了一个过去式,这场野战使得北魏的骑兵神话一下子破灭了。是役,陈庆之以三千骑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将近十五万军队,此外加上将近三万人的骑兵队,骑兵将领鲁安在战阵上就乞求投降,元天穆、尔硃吐没儿仅以单骑逃生。战役结束,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此后陈庆之继续进赴虎牢,尔硃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吓得根本不敢与之交战就弃关逃走了。
或许梁武帝也没想到陈庆之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于是再次亲自手书诏书对其进行了嘉赏。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陈庆之和他的部下全都身披白袍,因为一路上所向披靡,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意思是不管你是怎样的名将都没法出手,不管你手下有多少军队也不得不避开这支身披白袍的部队。
的确,就像《梁史》上记载的那样,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那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队”几乎还没有损伤,这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梁史》的作者给于他的评价是“所向无前”四个字。而毛主席在批阅二十五史时,看到这一段,写下这么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见评价之高。
但后来元颢背离诺言,对陈庆之开始猜忌怀疑,也在这时这时北魏的天柱将军尔硃荣、右仆射尔硃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硃吐没儿、荣长史高欢(也就是后来东魏的大将军)率领鲜卑族、芮芮族,号称百万之众。挟持了躲在并州的原魏主元子攸前来攻打洛阳的元颢。元颢占据洛阳将近六十五天,原先所攻陷的城池,听说尔硃荣亲自来攻,一时之间纷纷反叛。陈庆之为了减轻洛阳方面的压力,主动渡过黄河去守要塞北中郎城,尔硃荣兵临城下,双方展开激战。史书上对这次交战记得极为简略,只说“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我原先以为,三天里面有一仗陈庆之被打得死伤惨重。后来仔细一看,才发现不对,因为史书后面一句是“荣将退”,弄了半天敢情还是尔硃荣要主动退兵,那么死伤惨重的竟然应该是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尔硃荣。推敲下来,重新翻译了一下才发现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三天里,陈庆之和尔硃荣打了十一仗,尔硃荣的军队死伤惨重”。七千对三十万,居然还是三十万的一方死伤惨重,并且要主动退军,真不知这仗是怎么打的!
这时有个叫刘助的人,善观天文,劝尔硃荣不要退兵,他说:“我看天象,不出十天,河南就能平定了。”这当然是瞎掰了,估计这个刘助也是尔硃荣招来徕作宣传工作的,古人都比较迷信,相信这种畿言,其用途当然是为了挽回败给陈庆之的不良影响。尔硃荣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陈庆之这里吃了大亏,他马上改变策略,不再与陈庆之作正面接触。他制作了许多木筏,渡过黄河,直接抄袭元颢的本阵。这元颢沉迷于酒色惯了,哪是尔硃荣大军的对手,一战即溃,他自己也在逃往临颍的路上被抓获,而洛阳随后就失陷了。尔硃荣这一招和俄奥突袭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一样,都是避实击虚的优秀战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洛阳回不去了,沿路的城池又大多反叛,陈庆之带着他剩下的部队,不得不选择退回南梁的本土。尔硃荣当然不肯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亲自率领大军追击陈庆之。就在陈庆之渡河的时候,山洪暴发,陈庆之那身经百战的军队一下子死散无数。能够傲视百万雄师的部队,在大自然的威力前还是显得那样的渺小。陈庆之因为亲自负责殿后,没有被洪水冲走,但后面尔硃荣紧逼而来,是在已经无路可退了。幸运的是陈庆之在当地僧人的帮助下剃度装扮成僧人,抄近道到达豫州,豫州人程道雍对于南梁的军队还是相当的报有好感,毕竟都是汉人,在他的帮助下陈庆之被暗地里送出汝阴回到了建康。
回到建康后,后悔没有派军支援陈庆之的梁武帝,对于陈庆之全军覆没这一境况并未给与责难(后悔的应该是梁武帝啊),并且仍然加封其为右卫将军(至此陈庆之终于跨入南梁一级武将的行列),并赐爵永兴县侯,享有一千五百户的封邑。
梁大同二年,即公元536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也就是后来引发“侯景之乱”,使南朝近五十年繁华毁于一旦,逼死梁武帝萧衍的那个凶徒)率领七万人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被杀害,侯景继续进军淮上,并且写了封信劝陈庆之投降。这时陈庆之手下不足一万人,梁武帝怕陈庆之不敌,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很显然,梁武帝和侯景又一次都低估了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陈庆之已经把侯景打得一塌糊涂了。哪是正值冬天,侯景原本准备长期作战还带了许多辎重,结果一败涂地,什么都没拿,孤身一人逃回北魏(就凭你也敢去劝降陈庆之,不要脸啊!)。陈庆自然把那些战利品全都收下。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赈给灾民,使得大部分灾民都有的吃。豫州的百姓以李升为首等八百多人上表朝廷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也特别批准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只比诸葛亮多活了两年。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给与鼓吹一部(九锡的一种)。谥号武侯,这对于他而言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称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fengshen.cn/2012/09/白马西风的神话/gameofwind/
- 转载请注明: fengshen 发表于 Dream of Wind | 一梦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