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tech.huanqiu.com/it/2014-01/4755660.html
多家调研公司数据显示,2013年PC发货量骤降10个百分点,为史上最大跌幅。美国《连线》杂志1月13日报道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崛起,不仅让笔记本和台式机陷入僵局,还可能拖垮万维网。
2013年,垂死挣扎的PC状况更糟糕了,其危险将波及万维网。美国科斯拉科斯拉创投(Khosla Ventures)投资人Keith Rabois也这样认为,PC之死意味着网络也将消亡。他说,“不久人们将不再使用万维网。”Keith Rabois此前曾担任国际贸易支付公司Square和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高管,并帮助社交游戏公司Slide创立。他还说,“网络的消亡是因为手提电脑和浏览器也会消失。”
争论的依据主要在于,人们将主要在移动设备上使用计算机,老式的网络浏览器会逐渐远离生活。以超链接、自由平等、无处不在为特点的万维网会慢慢垮掉。取而代之的是独立应用程序,让创造者发挥灵活性和力量,并用于移动操作系统。
《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2010年8月曾写过一篇头条,叫做《网络已死》(The Web Is Dead),当时就提到此前几年数字世界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完全开放的万维网发展到多个半开放的传播平台。
他还说,该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手机操作系统。这样的平台更贴近生活,屏幕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进行选择,商家赚钱更为容易,同时也加剧了数字世界的转变趋势。
现在,安德森三年前提到的趋势更为显著。发展中世界正在经历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直接从无网络时代走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主要得益于无线接入更加便宜便捷。
世界上很多人都在通过本地移动应用体验计算机工作。而浏览器只是众多接口之一,难以成为互联生活的中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失去了开放性。可以随心所欲公开发布消息,正是驱动早期互联网发展的原始吸引力。(实习编译:颜杨洋 审稿:陈薇)
相关资料:万维网(亦作“Web”、“WWW”、“'W3'”,英文全称为“World Wide Web”),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有用的事物,称为一样“资源”;并且由一个全局“统一资源标识符”(URI)标识;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用户,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万维网联盟(英语: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又称W3C理事会。1994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万维网联盟的创建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1994年6月,北美的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hina News Digest),即CND,在其电子出版物《华夏文摘》上将World Wide Web称为“万维网”,这样其中文名称汉语拼音也是以WWW开始。“万维网”这一名称后来被广泛采用。
在台湾,主要使用“万维网”作为对应的译语,不过WWW原意中没有“信息”(information)这个字。但“万维网”在台湾有一个特别的用法:许多网站的名称也很简单就是“组织名”加上“万维网”,例如中央气象局万维网、台视万维网、内政部消防署万维网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万维网服务,提供万维网服务的公司一般称作域名主机服务商,比如中国万维网就是中国一家知名主机运营商,也是使用万维网的汉语拼音作为网站域名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fengshen.cn/2014/01/美媒:2013pc销售状况恶化-万维网死期将近/etcofwind/
- 转载请注明: fengshen 发表于 Dream of Wind | 一梦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