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风满楼 > [极品]转贴一个“小学生”作文,以及作者本人评论
2004
12-20

[极品]转贴一个“小学生”作文,以及作者本人评论

  xiezhenggang

  加入时间: 2004/07/16

  文章: 128

  来自: bfclan.net

  Points: 194

  时间: 2004-12-16 周四, 上午4:30 标题: 《老师笑了》

  --------------------------------------------------------------------------------

  引用:

  老师的笑

  我的钢琴老师是个很年轻的女老师,得过不少奖,好多人都说她的课上得好,我觉得她上课的时候一定会很严肃。

  记得有一次上课,内容是一首节日舞曲,曲子是上一节课学的,有点难,我练了好几天才记住曲谱和指法。

  我小心翼翼地弹奏,还好没出错。

  老师听完我的演奏,停了一下,问我:“这首曲子,练了好几天吧?”

  “嗯。”

  “你刚才弹的时候,是不是很紧张,怕出错?”

  “有一点。”

  “可是你弹错了!”

  我吓了一跳,仔细回想自己刚才的动作,可是怎么都没想起来错在哪里。

  老师笑了起来,说道:“不用想了,你的演奏很标准,一点都没错。”

  “那你为什么又说我错了呢?”

  “因为你一直在担心会‘出错’,所以曲子虽然没错,心情却错了。”

  她继续说:“这首曲子,是农夫们过节晚会用的,大家都很开心,围在篝火旁唱歌跳舞。所以,你听——‘哒的啦嘀嗒,嘀哩嘀哩哒……’这就是大家用鞋子踩地板的声音。”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在琴盖上“跳舞”。

  “您的意思是……”

  “对,所以这首曲子的主题就是‘开心’,每个人都开心,唱歌的,跳舞的,当然也有你这个弹琴的,带着这种蹦蹦跳跳的心情,才能弹奏出活跃的曲子。”

  她接着说:“我教你弹琴,不光是想让你学会弹奏的技法,还希望你能够体会到音乐的‘感情’。音乐可以让完全不认识的人一起分享同一种心情,可以表达喜怒哀乐,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你怀着喜悦的心情,弹出来的曲子才能让人开心欢笑。因此,弹这首曲子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笑’。”

  说完,她笑眯眯的看着我,看得我有点不好意思,也忍不住跟着她一起笑起来。

  “好了,就是这个笑容,现在开始把这首曲子重新弹一遍。”

  当我带着笑容重新弹奏这首曲子时,开始有点明白老师为什么会得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夸奖她。

  因为她弹的不是普通的乐曲,而是欢乐和笑容。

  为11岁的萝莉作业而写,作者是我,但我自愿将版权让渡给她,所以她不是抄袭剽窃。

觉得文章有用,微信打赏一元。



[极品]转贴一个“小学生”作文,以及作者本人评论》有 0 条评论

  1. yler 说: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xiezhenggang at 2005-5-17 11:52 AM:

    作者本人在此。 [/quote]

    欢迎来到狂人组织作客。

  2. xiezhenggang 说: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lwx1982 at 2005-1-10 11:53 AM:
    真的假的? [/quote]
    作者本人在此。

  3. lwx1982 说:

    真的假的?

  4. fuujingding 说:

    ?????一风,你是谈恋爱了还是要做老爹了,这么多愁善感?????

  5. 一风 说:

    致X师大文学院全体师生同仁的一封公开信:

      我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十年前就不再是了。偶尔流窜到这个论坛,看到这里有好多未来的语文老师,便想撒撒野:

      我有一个小侄女,今年小学五年级,我对她的语文很担心。

      我帮她写造句、作文(很多家长都干过吧?),有时会被她打回来——

      “这个词我们老师没教过”。

      “那你自己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吗?”

      “明白,但是没教过的不能用。”

      “口胡……”(心里想:我还打算抽空给你讲讲《东周列国志》呢,万一你写作文不小心“提前”用了里面的成语,让老师扣了分,我是帮了你还是害了你?)

      还有什么好句好段的摘抄,这也是必有的作业,可我愣就是不明白,把一篇文章拆成支离破碎的“句”和“段”,还能看出什么“好”?

      扩而广之,我还很担心她的其它科目。实际上,我完全信不过她的老师们,可以的话我更希望能亲自教她。虽然跟她的老师们相比,我的学历和学识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渣”。

      记得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要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那时候,我觉得老师真厉害!这句话好伟大!现在回想起来,我才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混蛋,相信它的人是笨蛋!

      有一桶水的老师,如果教出一杯水的学生,这个家伙是在误人子弟;

      有一桶水的老师,教出一桶水的学生,也只不过是在履行职责而已;

      只有一杯水的老师,却教出一桶水的学生,这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

      我很幸运,在我小时候分别遇到两位好老师,教会了我数学和语文。

      先说说我的数学老师,三十多岁,姓余,是个女老师,不算很漂亮。她只教过我不到三年时间,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结束。三年,还是小学,能教多少东西?但她是我一生中最感激的人之一!她没有“教会”我多少东西,但是她让我体会到了“数学很有趣”。

      很多堂课上,她抛开书本坐在讲台上,给我们出数学智力题,抢答。她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题目,大部分都没法直接从课本上找到解法,而我们台下全班同学则各自冥思苦想,谁先想出来谁举手抢先回答。这些题现在想起来当然很简单,但拿来考高年级的学生也有些难度。比如说什么锯木头、分油、称天平、蜗牛爬墙……考试完全不考的。但这些题目很有趣,比起课本上的车沙子拉水泥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为了表现自己(小孩子谁没有虚荣心呢?),我看了一些课外读物。《趣味数学》之类的都快被我翻烂了,只为了课堂上能第一个举手。她教的东西并不多,但却教会我最重要的一点——数学的乐趣何在。原来十个数字能变化出这么多稀奇古怪,原来这些东西我也能看懂。从此,每次拿到新数学书我都用一个星期看掉,然后一学期吃老本。这也导致我的数学成绩不上不下,反正都能明白,也就不会太细心。但跟别的同学相比,我自问数学能力要比他们高,哪怕他们成绩好。

      大多数知识都是自己学来的,例如排列组合,我就是五年级自学的。为了研究迷宫和一笔画的问题,六年级假期我在图书馆泡了一个月,当时只知道多懂了点东西,后来回想起来才知道自己学的是拓扑学。这些都是课本不印学校不考老师不教的知识,但很实用,也很有趣。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每次回想起这些,我都由衷地感激余老师,这一切,都是她给我的。

      (不知不觉用起平时在论坛上的排版风格了,打住!以下是正常体)

      再来说语文。我真正的语文老师……是我妈。

      嗯……实际上最早教我识字的是我姥姥,我现在脑海中还有小时候(大概4、5岁?)她把识字卡片举到我面前让我认字的镜头,印象颇深的是卡片上写着个“鼠”字。

      大概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蹲在楼道里看报纸了——家里没别的报纸,只有我姥爷订的《参考消息》,真要是看得懂就有鬼了,现在我也没明白当时为啥看得那么上瘾。

      六岁开始上学,入学考试时老师指着报纸上的标题让我念,我把“了解(liaǒ jiě)”念成“le jiě”,倒也顺利pass了。

      以上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学校学会最基本的偏旁部首、汉语拼音和查字典之后,我妈就开始不断给我买书,那时候在桂林一个研究所(电科所,似乎也挺有名的)里,家里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到市里买一次东西。我爸我妈似乎也没怎么想过给我买玩具,通常就是1、2本《儿童文学》、《少儿文艺》、《故事会》之类,断断续续的还凑了十几二十本《十万个为什么》,四年级离开桂林,出发前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看的是《星火燎原》。

      我家庭环境并不算很好,父母都是知青,我六岁以前他们都在山西插队,最早住的是农民们用鸡窝改成的破房子,又低又矮,我是家里唯一能在炕上直起腰的人。后来到桂林,到广东,到北京……我母亲下岗后都一直在工作,业余为出版社当校对直到视力坏掉。

      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她依然坚持支持我的阅读,从小到市里为我买书,上学后为我办借书证到图书馆看书,我工作后除了最低限度的伙食费,她没向我要过任何额外的费用,任我成百上千的往书店送。

      二十来岁时,我最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只要我自己的小屋里,不论任何地方,不管坐着躺着靠着,只要伸手范围内必能摸到一本书。21岁离开广东时,我在包里塞了几本还没来得及看完的,其余都送人了,一箱一箱送了十几二十箱,据说我走了之后还装了快十箱才送完。

      我阅读速度快,二百多页的小说,顶多一个半小时干掉;看得也狠,古人看书有“三上”,马上榻上厕上,我也有“四上”,床上厕上路上车上——这车上可不是指坐车,而是骑车,我骑自行车看报纸还能双手翻页,也算一绝。

      我看书有读无类,百无聊赖时几乎只要是“带字的纸”都不放过,趣味数学、文学小说、历史、天文、物理、生物、逻辑、科幻、传记、游记、兵器、UFO……什么都看,实在没得看了路边一张判词都能看半天。

      这样的阅读量,虽然跟那些专业“读书家”还没法比,至少在我的同学中也算少有了,这基本上都是在我妈的“默许”和“纵容”下进行的,顶多偶尔唠叨我几句“休息休息眼睛,别搞得自己老的时候没得看”。

      老妈,善莫大焉!

      看得又多又杂,眼界自然不同,大概小学临毕业前,我用半个假期把市图书馆里世界各国的童话故事看得七七八八,从此再不看《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96年买到国内第一版的《苏菲的世界》,花了5年时间将此书“草草”读了一遍(绝对没错!这本小东西能把很多大道理讲得这么浅显易懂,5年时间顶多只能草草掠过,不过对于我来说也够用了),虽然还有很多没读透的,自感分析事物的角度比以前又高了一层。

      说到这里,忍不住再骂一下《小学生作文选》,而要求学生们从中“摘抄”的老师更是该活埋!

      那TMD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怀着一片童心描述师长们所虚构的美好世界”?从这种《文选》里什么都学不到,只能学会假、大、空和凑字数!

      就算其中偶有几篇佳作又如何,那些顶多只是“学生水准”的佳作,你希望你自己的孩子二十年后写出来的文章登在报纸上是这种水平?更何况……以学生的能力,还写不出“短小精悍”的好文章,而你随便问一个正在按老师要求“摘抄”的小学生吧,他们选择摘抄的目标只有唯一的一个标准——字数最少。从前是这样,我们这代是这样,将来的学生们也都绝对会自发的延续此光荣传统,这是时代都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或许唯一能杜绝此现象的机会就是以后允许交电子版作业,反正无所谓字数多少,Ctrl+C——Ctrl+V 的键盘操作是一样的)。

      我在小学时曾有一段时间颇为写作文而头疼——从二三年级开始我就是那种没灵感一个字都写不出,有了灵感能写到试卷写不下的主儿——直到最后下狠心连续看了十好几本《小学生作文选》为止。自此再也不为考试作文而烦恼,只要运用这个诀窍,任何题目随便写写就够字数,老师还绝对没法扣我太多分数。

      可惜这个绝招要失传了!

      毕业的那一天,我就对自己发誓:从今以后绝对再也不写这种狗屁文章!若不能言之有物,何必凑字数;若不能让自己二十年后还引以为豪的话,何必动笔?如今的我,虽然文笔不佳,不会描写,不会叙述,不会构思情节,注定写不了小说,起码心有所思时,笔下的文字还不至于让人不忍卒读。

      当我帮小侄女写《老师笑了》时,宁可自己半个通宵挖空心思用小学生的口吻编一篇,也不愿意多看一眼baidu上随随便便就搜来的十多篇“范文”,更不愿意教她那个“绝招”。好歹她拿去之后还得亲手抄一遍,希望她能凭良心吧!结果,她果然不负我所望,在所有备选文章中挑中了字数最多的一篇——我的那篇!开心啊……赞!知音不在多少,不在老幼!

      别小看这一点,我也做过学生,在短而烂和长而好的两篇文章中挑一个来抄写,可不是谁都能下这个决心的,毕竟抄的是自己,拿笔的是自己,手疼的是自己,文章再好,顶多也不过是个“满分”而已,选择题万岁!

      想起《老师笑了》这个该死的题目我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从我上学时就开始写,之前不知已经用了多少年,之后更不知道要荼毒多少代“祖国未来的花朵”。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除了对老师们歌功颂德之外还能写出什么?当初出这个题目的人真TM不要脸,借着官方的名义让学生给自己拍马屁捧臭脚,哪还有点儿为人师表的羞耻心!这种“你爱我呀,你不爱我我怎么给你高分数”的心态,简直令人作呕!把“老师”二字换成别的字眼,比如说《老板笑了》、《市长笑了》,然后登在报纸上,你自己看了会怎么办?“靠!谁TMD又写这种枪手文章?”然后跳到下一版。

      类似的题目数不胜数,比如上次,她问我“这个题目我该怎么回答?‘我能为中韩友谊作出什么贡献?’要求具体到某一件事。”“你学的该不会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吧?”“没错!”“哪来的题目?”“课本上这一课最后一道问答题。”

      好么,这题目也算有年头了,不知道这篇文章什么时候入选小学生课本的,反正1951年就已经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上,距今已经五十多年历史了。

      文章是好文章吗?是!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也算是篇好东西——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写,言之有物、文笔流畅,完全有资格入选小学课本——但这最后一题它就是个毫无意义的烂茄子!

      一个小孩子,生在“抗美援朝”四十年后,从没接触过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度,或许只能通过《我的野蛮女友》和半生不熟的“韩流HIP-POP”才能略微感受到一点异域风采,你让她“为中韩友谊作贡献”?还要“具体能做什么事”?!且不论国与国之间的所谓“友谊”是怎么回事,在她们这个年龄,让她们依然抱着某些纯洁的理想好了,问题在于你要是问我这个问题,我也只能两手一摊——“我为‘中朝友谊’做不了什么事。”

      你让一个小孩子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点的“我要省吃俭用为朝鲜孩子买一本书”?还是轻松点的“我要给朝鲜小朋友写一张明信片”?甚至虚幻点的“我要锻炼好身体帮朝鲜人民抗击美军”?索性“我要入朝鲜籍”好了!

      换个对象,我就随便塞个答案给她了,不过面对这个小家伙,我可不忍心随意敷衍,最后挖空心思弄了个“我要学好中国的文化,将来努力向朝鲜友人宣扬我国优秀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出来。友谊友谊,“文化输出”不也是友谊的一种吗?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这就是被现行教育糟蹋了几十年的“中国文化”!

      我很乐意花时间教她一些“真正的”语文,保证让她十年以后的文学修养比同龄学生的平均水准要高出一大截,让她写文章时不会为字数而头疼,让她写出来的文字条理清晰、文笔流畅、词汇丰富而具有韵律感——可惜我不能保证让她这个学期考试拿满分!

      平心而论,现在的课本已经比我们小时候进步多了,有时候我翻一翻,也觉得某些方面确实做得“还可以”。只可惜教书的是人,教她们的老师还在用旧方法,或许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只有这么教才能让学生考试的时候拿到高分数。

      我恨“应试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浪费了我十几年的青春,污染了我的知识,把很多本来非常有趣的学科变成“催眠剂”,让我错过了好多学习的机会。这些本该是很有趣的东西,本该让我学得津津有味,就这么被糟蹋了。

      这篇东西断断续续的写了很久,最近又有了新题材。不知道各位听没听说过这几天新出的一个成语,叫“三毛抄四”?我已经计划今后努力推广这个成语,也算是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发展作些贡献——现在很少有新成语了,我所知道的大多数常用成语都能在《东周列国志》里找到。

      如果没听说过的话,“郭敬明”总该认识了吧?郭敬明,网名第四维,被爱好者们昵称“小四”,这可是你们“新概念作文”(或许可以看作我前面所说的“偶有佳作”的范例?)力捧出来的新星啊!而且捧得非常成功,不信问问上中学的女孩子们,好多都把它当作偶像、恋人、上帝来崇拜呢。他写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可是全国狂销超过百万册的名作,引无数读者纯洁地45度角看天落泪。

      不过……当年没收过我无数漫画的初中老师不知还记不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圣传》?在我们那个年龄,不看这套漫画的学生基本上不存在。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我们看到郭敬明的获奖小说《幻城》中满是《圣传》的影子时,我们只能无奈自嘲“CLAMP(漫画《圣传》的作者们,几个关西小女子)不会到中国来告状”,而当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由《幻城》“改编”回的漫画,就只能把这世界当成一个大笑话了。

      老天有眼,姓郭的再接再厉,又出了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你可以称之为《圈里圈外》(此为原作)青春版,这一次被害人庄羽(又是个女子,为啥他老喜欢欺负女人呢?)不乐意了,撕破脸皮把事情捅出去。嗯……别人的言论且做不得准,“春风文艺社”当年的《春风社九问庄羽》也算得上冠冕堂皇的经典文章,当真是义正言辞鬼神辟易呀,这能算是“官方”了吧?一时间满城沸沸扬扬,郭敬明的fans们叫嚣着誓要把庄羽围堵、殴打、强奸、毁容……

      如今,法院一审判决下来,郭敬明抄袭罪名成立,这下子炸了窝了,一众小女生们对郭敬明齐声大喊:

      “小四,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支持你!”

      “小四这么好,法庭还要判他败诉,应该修改宪法!”

      “本来看书就随读者的便,你不想看就别看,这本来就是市场经济时代,卖得出才是本事,要不你去抄一本来卖啊,看下有没这么红?那又不见圣传的作者告他,人家圣传照样红啊,就算有模仿吧,也没什么影响嘛。”

      “天下文章本是大同,就象游泳、跑步还是你学我我学你。可是跑到前面的就是冠军,在小四的书出来之前,有谁对什么〈圈里圈外〉这书有记忆!就因为相似!就判定抄袭,不能吧!”

      很可笑,是吗?很滑稽吗?不……这已经算是其中比较有理性的声音了(我一点都没夸张,证据在小四的官方论坛“刻下来的幸福时光”里满地都是),下面这个才是逆天的强者:

      “都说我们小四抄,上次我还看见有个叫三毛的女人抄我们小四的书名,也叫《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得还没小四好呢!”

      好么,死人都能抄活人书了……我为啥至今还不是世界第一大美女她孩子的老爸呢?and,我承认自己不看三毛,不看琼瑶,不看岑海伦,倒也知道张乐平的漫画主角不写小说。

      笑话吗?可是我笑不出来!

      这些fans们,她们并不是三岁小孩子,她们至少都是中学生,有的甚至是大学生,学历比我都高。而且她们的数量也不是一个两个,不信你问问身边十几岁的女孩子试试,说不定就能碰到几个。

      而我这个小侄女,今年已经11岁了,再过几年她就要跟这些狂热的fans们同年,她到了岁数,很自然的也会看这些酸了吧叽的青春小说,并且为之感动,为之落泪,她会不会也为之丧失理性?我不知道。

      我爱她,我不希望她将来也成为这种“无理性、无道德、无文化、无节操”的“四无新人”。

      可是她的语文老师正在干什么?正在逼她干什么?

      《老师笑了》这样的题目,你能让一个小学生写出什么文章?除了抄袭,她还能做什么?在抄袭一篇还算过得去的作文和胡编乱造一篇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之间,我宁可让她选择前者——起码我写的东西还不算烂,而且我自愿将版权让渡给她,所以她不是抄袭。

      更多其他的作文题目呢?费尽苦心写一篇未必能拿多高分数的作文,还是翻开作文选抄一篇字数最少的范文?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赶快写完这篇东西,还有数学、英语、美术、自然课的作业要赶呢!明天就要交!!交不出就要罚站!!!老师会生气!!!!通知家长之后要打屁屁!!!!!

      然后抄了,交了,任务完成了,老师表扬了,考试合格了,家长高兴了,能去麦当劳吃雪糕了!

      抄袭?剽窃?那是什么?老师没教!

      她们没有机会成为李白、杜甫,也不会成为秋瑾和鲁迅,连beyond和黄霑都后继无人,她们的创造力已经死在《小学生作文选》里了!

      回想一下我自己,为什么不会跟这些狂热fans们一样?因为我看了很多书,很多很多,好的坏的都有。没错,我收藏了不少18禁的H名作,但我也看过《基督山伯爵》、《歌剧魅影》、《孙子兵法》、《君主论》、《昆虫记》、《我·机器人》和《量子力学史话》,看过《老年人和棒子》、《西雅图的天空》、《百年孤独》、《亮剑》和《浙大郑强教授的演讲》。

      我有自己的头脑,能够分析,能够理解,能够消化,并且排出一些没营养的渣滓。我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会为了偶像的形象抹煞自己的良心。

      我想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全部都教给她,可我明白自己学识其实很浅薄,所以我更希望她能学会一些好的学习和思考方法,将来比我更优秀,更出色,成就更高,活得更快乐。

      只可惜……我不是她的老师,不能把握她的考试成绩,不能保证她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我更不是她的亲生父母,不能轻易说出“你们老师是废柴和混蛋”的言论,我只能尽量在她有空的时候,想办法给她讲一些过去的故事,念一些有趣的文章给她听,引诱她看一些有趣的书,给她看一些漂亮的图画……她正在学钢琴,音乐造诣倒是比我还高。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好老师的,但是我也相信有更多的老师只不过是一坨屎!

      或许只有当他们自己身为父母时才能进化成好老师吧?

      可怜的孩子们……

      兴之所至,随笔乱弹,听着霑叔的遗作,写下纷乱的文字。

      xiezhenggang于2004年12月15日7时04分第一稿

      附录:

      ————————————————————————————————————————

      “都说我们小四抄,上次我还看见有个叫三毛的女人抄我们小四的书名,也叫《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得还没小四好呢!” ——出自论坛“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成语:三毛抄四

      释义:

      (1)不知真相而随便下结论。

      (2)故意混淆视听。

      (3)本末倒置,颠倒黑白。

      (4)特指盲信某种理论、某个人物而完全不调查事实的狂热精神状态。

      (5)口语,意为“胡扯”。

      例句:

      (1)一些专家对中国移动收费问题的观点其实是三毛抄四。

      (2)打架之后三毛抄四,是青少年自我保护的常见手法。

      (3)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经常三毛抄四,刻意制造国际矛盾。

      (4)家族性质的企业,最可怕的不是领导者的错误,而是管理者和职员们三毛抄四,这是企业失控的关键因素之一。

      (5)“简直三毛抄四!我昨天根本没喝醉!”

      ps:此成语之创造,为流浪的蛤蟆首发,吟游诗人凤凰引申。故此成语之版权为流浪的蛤蟆与吟游诗人凤凰共有,其他朋友请勿三毛抄四。

      注:以上为网络原文,我不敢三毛抄四,只好原样照登。

      ————————————————————————————————————————

      补充:相关讨论

      麦鸡呀……或许是我表达的方式有问题导致误解。

      我所说的重点并不是“现在教她们的东西不好”,而是“那些本是很有趣的东西”。现在的教学方式只是教你“考试时遇到这道题该怎么拿分”,而不是“当我遇到这个问题时可以怎么思考”。比如说“我能为中朝友谊做什么事”这个题目,可以让孩子们尝试一下搜集中朝关系的过往和现在,两国从历史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关联,从实际出发,落实到实事上,从而提高到民族团结乃至人类和平之类的大帽子上。目的不在于答案,而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思考一些东西,甚至包括抄书、问家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其实就是各种作弊手段)等搜集信息方式的横向比较,从而教会他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尽量搜集到更多的知识,并将其综合应用,这都是很实用的能力。大部分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但是曾经“瞄”过一眼的话,好歹有些印象,将来用到的时候就知道去哪里找,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怎么解决。这跟我们平时教新人怎么看phb做卡是一样的呀。

      小孩子,没必要灌输那么多将来未必用得上的知识,只要把最基础的基础打好即可,剩下的只要告诉他们“这个东西很有趣”和“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怎么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就够了。

      很可惜,我上面一堆话只要一句“这东西考试不考”就被放弃了,这就是我痛心的地方。我不在乎别的孩子怎么样,我只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开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