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nga.178.com/read.php?tid=6144109
首先要指出的是,网上大多数各种关于这方面的评论分析,不是枪文就是不懂装懂.
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人的感官说起.
人的感官比如视觉,听觉,触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容度特别大.声音能听到20Hz~20KHz,20db~130db.光是可见光谱的范围强度可以从千分之几Nit~几百万Nit.触觉也可以承受克~几百千克.
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可以感受到,但判断不精确.500Hz和550Hz分的出来吗;给三个颜色(255,0,0)(255,0,5)(250,0,0),哪个是的标准红色;这个砝码是105g还是110g?
99.999%的人会楞掉.
但另一方面,虽然多数时候,虽然不能精确做出判断,但是差异还是能判断的.
问题来了.这个差异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收到经验感官的影响,是有欺骗性质的.
一个10Kg的铁球,和一个10Kg的泡沫块.多数人会觉得铁球重的多的多.
塑料块做合理的表面处理,既可以做的跟橡胶一样,也可以做的跟金属一样,很难分辨.
至于声音,多数人只能对参数20%数值以上的改变才能做出辨别.
各位没见山寨刘翔最近在评论手机的时候,都开始用各种设备仪器测试结果作为论据了吗?虽然偶尔也睁眼说瞎话,忽略水果的一些缺点.但好歹被他喷的东西也是确实不太好反对的吧?
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人听一下蔡大妈就对某音箱某耳机评论的头头是道,什么音偏高啊,低音下潜啊,人参啊.
但是,你会觉得拿显示器看一遍AV就洋洋洒洒写一篇评论出来是不是傻子?
特别说明一下,人对声音辨别主要是在音色上,不是音高(频率)和响度(强度).这个是由材质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而又同时声音有具有时效性这个特点.
所以造成对声音的一些细节很难分辨,也是对声音辨别的欺骗性来源.(比如相同的喇叭,可以调分频器,弄得听起来完全一样,实际曲线完全不一样.)
其次,贵的不一定就好,(不一定是贵在你需要的地方)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旧酒?
反正用在电声这一行再适合不过了.特别是耳机,反正看不见,也看不出来.科技以换壳为主嘛.
东西的价格,太多因素在里面,制造成本,设计成本,销售成本,品牌价值,等等.为什么山寨2b,和原装的能差不多20倍的价格.两点:1这东西太没技术含量了,容易仿制;2就是卖个牌子 (专利不就是拿来保护那些容易被仿制的东西的,intel有把CPU制造去弄专利么,那叫商业机密)
就是因为技术含量不高,那怎么卖出10块~10K块的价格差异呢.主要是靠卖点和品牌价值.
品牌价值靠推销,靠广告,卖点1是实打实的做东西进去,2是靠吹了.
举例:前段时间很火的"生物振膜".
化工行业有个名词叫"改性XXX材料".是为了解决某个材料特性过于单一(单一的优点,单一缺点都算),添加另一种材料进去,平均一下.非常常见的工艺.
做耳机的材料多数是合成材料,合成材料有个致命缺点,太过单一,共振点非常集中,往往就是固定在一频率.(有搞材料方面的童鞋吗?杨氏模量,泊松比什么的.)所以偶尔会添加一些纤维啊,钙粉啊,什么的进去.
而这些纤维,可能是棉花,可能是纸,也可能是其他一些什么,钙粉据说是拿贝壳碾磨的.于是,这就变成了"生物振膜".工程塑料还加玻纤,硅粉,钙粉,乱七八糟什么一大堆加进去呢.怎么不来个什么矿物材料宣传一下,Orz
同时,更多的是,靠不同装配部件来区分档次.
比如音箱的塑胶箱子,帖PVC皮,帖木皮喷漆,帖木皮外加钢琴漆;耳机的塑胶外壳,塑胶外壳加类皮耳罩.金属CNC加工外壳,再来真皮耳罩.什么的.
但这和音质有一毛钱关系?
不同的价格东西,总要有点质的区别吧?
是的,会有.但无仪器支持的前提,不拆成尸体,是分辨不出来的.有些细节也很难分辨.
所以,根据预算选外观吧.耳朵会反过来适应喇叭的.
煲机----你要煲到几成熟?
所谓煲机那是很早很早很早以前,电子产品需要一个预热达到稳定工作状态的时间.就算再长,开机几分钟就OK了.
就算是现在的电子管功放,一般十来秒就可以.然后被一群半懂不懂的十来秒变成几分钟,然后几个小时,然后莫名其妙的变成喇叭要一起煲了,现在要煲几天了.
显示器弄回来是不是也连着开几天煲一下,背光也有衰老曲线的啊,煲了才到稳定状态,颜色才好.
鼠标键盘拿回来把按键压死,煲一下,弹簧也有疲劳曲线的,煲了才到稳定状态,手感才好.
说了那么多,把以前的全推翻了.那要怎么选?
说真的,非常遗憾.无仪器支持的情况下,音质真素浮云.QC无异常的东西出厂,靠听真不可能分辨好坏.
当然,耳机来说从地铁口十块,提升到百元级别的产品,这种根本的提升,能分辨.再往上基本很难了.
还有些很贵的,无非是QC精挑 (我会告诉你公司卖十几万的东西附带对应测试曲线) 人为的增加成本,来创造价值/价格.但你需要么?好吧,其实这个可以算是一种态度.(AMD的开核也是同理)
是我选择的话,还是外貌党吧.
耳机注意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设计.比如佩戴上的.携带方面什么的.耐用性.
音箱的话如果需要档次一类的,请当成家具买.没坏的话,一般人也没什么换的机会了.
除了那种比较贵的家庭影院系统,99%桌面2.1/5.1箱子音质都是渣.能响的程度.(没错说的就是那个很火的C5)
由于材料产地的问题,世界上,能买到的,不能买到的 以前代工厂接到过要求能工作在IPX68.温度-40~+80的东西,你们说这要求是干嘛? .
只要是能发声的东西,99.9%产于china.(就是磁铁,好吧,但磁铁的制造专利一直在11区人手里,虽然好像是哪年开始较高等级的磁铁专利过期了.国内开始自己做了,貌似始终要差一点,好久没去了解,忘了)
国外的牌子一些设计,是好看,审美培养的问题.国内自己的牌子这几年也起步了,国外的牌子多数也是香港台湾人买下来了(国代工起步前,最多代工的就是台湾制造)
---------------------------------------------
补充可作为选择音箱的参考.仅参考.
尺寸越大,低音频延伸越多(耳机也是,但耳机不经过外耳,声音直接进入耳道,不完全一样),但有副作用,同系列的东西往往是相同的材质,材质的强度有限制,有些不宜做的太大(主要是纸),室外用的专业用工艺不一样.而且那种是消耗品.
便宜是纸做的,贵的也是纸做的.但家用最好考虑耐用性,特别是南方潮湿的地方,选合成材料的吧.
不是所有外面亮晶晶的就是钢琴烤漆.只有木质的才能用,才能烤!塑料一进去就软掉了.钢琴漆刮下来是白色粉末.钢琴漆不是越厚越好.挂下来带颜色的是PU.
---------------4月17日添加---------------
喇叭种类的一些.
动圈式,常见,普及,工艺,技术,理论非常成熟.
覆盖各个档次,大小尺寸,工作功率范围,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做成各种不同的类型.
目前电声主要围绕这类展开.理论以及软件,已经可以达到完全纸上谈兵的程度.不需要中途实验确认,实际结果和理论计算几乎不会有区别.
动铁,耳机接触的不多.个人认为就是干簧管一类的.以前操场上用的很难听很响的就是.(当然也有的是酚醛树脂的球顶膜)
特点是效率高.缺点也明显,频段窄,所以需要所谓多单元.
以上两个都算是点声源.
丝带带高音.因为膜片工艺的问题,只用作小面积的高音
并且如果需要越低的频率下限,就需要越大的面积,越多的磁铁.
有多种实现方式,铝膜,回型电路的柔性pcb(比常用材料薄的多,大概0.01~0.002左右).柔性PCB有个变型,叫海尔式高音,膜片是波浪一样的
静电/电容 喇叭
其实两种差不多,只是实现方式不一样,静电需要有源的高压静电场,电容需要专门功放
频率范围和面积成正比.所以死贵.
这些属于面声源
没有绝对的哪一类好.
各有优缺点,不是说商家一宣传某某类型的东西,市面上比较稀少,然后这个又卖的的贵,所以就好.[那些上万的时装包,带出去野营如何?]
整体来说,理论上面声源好过点声源.但面声源多数的毛病是没有定位感.尺寸越大越明显(妹的,工作频段越宽就是要面积大啊).需要很大的空间和距离才能消除那种让人头晕的感觉.(嘛,买的起的,房子估计也小不到哪去)
点声源是指由某一部件,推动振膜,发声的.因为材料不是绝对刚性的,并且实际的偏刚性材料内部阻尼又不咋的(说白了就是会谐振,会分割振动).面声源因为是整个平面受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谐振和分割振动.所以失真小.
但这几年,材料发展还是勉强可以吧,有各种混合合成材料出现,也有各种新的编织技术.对于常规动圈式提升很大.
铝膜丝带,则是铝膜会机械疲劳,功率大了会损坏(比常规喇叭容易的多).柔性PCB由于磁路关系效率不怎样.这两个功率都做不大.
动铁常常宣传说几单元,几单元.好像数量越多越好.这里有个误区.其实,数量多不代表好.
越是数量多,越是有分频交接点.交接点参数是最差的.毕竟前后振膜肯定质量不一样,速度效率都不相同.(也不是说越多的越差,数量和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还有个很少见的等离子喇叭.
理论上,发声的振膜是要越轻越好,等离子则是直接激发空气出声(就是电弧的声音,[有点像特斯拉线圈]只是调制方式不一样).但实际由于会导致空气电离产生臭氧,几乎没见过销售商品.(京东之前有一个样子是一个玻璃管一样的音箱,售价好像是几万一只...没错,就是一只,我估计可能就是这个类型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ww.fengshen.cn/2013/04/转从设计者角度碎碎念电声产品的几个误区-耳机/etcofwind/
- 转载请注明: fengshen 发表于 Dream of Wind | 一梦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