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衣足食 > 减人增效专业崩塌
2025
04-13

减人增效专业崩塌

我一直在国企工作,97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整个企业大概1800人,幼儿园阅览室职工乐队什么的一应俱全,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也很齐全,除了生产部门,还有配套的维护修配部门。维护负责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修配负责制造相应的零配件。

当时整个社会对这种大而全的企业充满批判,认为企业不应办社会,而应该社会为企业配套,而且企业中人浮于事,空耗太大效益低下。

于是,以减人增效为导向,以建立现代化(实际就是美国标准)企业为目的,整个企业开始改革。

第一步,裁撤后勤中的福利部门。学校幼儿园阅览室俱乐部统统关掉。(这个举措是对的,负效应就是企业的凝聚力开始下降,但问题不大)

第二步,深化改革,继续减人增效。将维护修配部门踢出去。然后发现无法保障企业运转。(从这一步开始,工人不再是企业的主人,也不再是国家的政治核心力量)

第三步,将维护修配部门合并回来,但继续减人增效。怎么减?基层部门的人员只出不进。

第四步,分流部分人员去其他企业。

从第三步开始,企业中的大量基层熟练工开始流失。先是修配部门的车钳铇铣锯没人干了,最后所有的配件开始向外采购。然后维护部门的维修工逐步减少,专业的焊工起重工流失殆尽。同时专业的维修钳工也一并开始流失。到现在,每个部门仅剩三到四个维修钳工,技术出现断代了。

我参加工作时,整个工厂全部推倒,所有设备完全损坏,依靠维护与修配部门,可以将工厂重新建起来。换句话说,企业的人力配置,实际上是以战争状态乃至战后重建的标准配置的。

现在呢?主要的设备一旦发生较大故障,维护部门实际上束手无策。懂得修理懂得原理的专业维修钳工虽没有流失一空,但剩下的人已经无法独立地完成一个分系统的维修任务了,连重建维修队伍的种子都不齐全了。我自己估算过,哪怕是重建我负责保障的分系统维护班子,至少需要四个前同事,非十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非资深专业人员指导,根本培养不出来。很多的技术工艺和口口相传的故障判断处理经验,已经没人知道了。新进企业的年轻人,对基层工作充满厌恶,觉得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待遇差,无心钻研工艺技术。

目前的情况是,设备运转毛病不断,时刻有发生大事故的可能。从上到下,人人都在当糊裱匠,只希望不在自己手上发生大事故就好。我也是得过且过,准备混到一个好政策就赶紧内退。

我所经历的国企改革,可以说是微缩版的去工业化过程(个人猜测美国波音也是这个历程),整个改革也是以美国“先进标准”做为蓝本的,这个标准的参照物只有一个:财务报表上的利润!具体手段就是,在增加管理费用(企业上层人员的工资)的同时,压缩一切制造费用(生产员工工资及生产原料)。让财务报表看上去很美。至于可持续发展,那是下一任的事情,我只要业绩!

理解了以上事物的核心,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重新工业化很难。以我的角度看,难在以下三点:第一,工艺技术消失了。你不知道要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而这些工艺技术有一部分甚至是从苏联传过来的,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积累的。第二,传帮带的人没有了。即使是我的师父,离开这一行三年后再重新回来工作,其水平与一无所知的农民工无异。维修钳工并不是有一把子力气就能干好的。第三,越是追求纸面上的财务效益,基层的收益与付出的对比就越差,然后基层就越来越缺人,直至无人可用。

有人觉得,外包给专业公司就能解决问题。他们想错了一点:专业公司也同样在减人增效,专业公司的工艺水平也在直线下降,也一样的在当糊裱匠。

事实上,面对不重要设备,维护的手段已经从“修”改成了“换”。我们现在类似于过去的美国人,非重要设备只要有了小毛病,想修理好的唯一办法就是整个扔掉换新的。如果连新买的设备也变得不可靠了,那去工业化的局面就难以逆转了。

因为,上层即使想动用全部力量去干工业化,中层和底层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了。这就使得再工业化成了一句毫无意义的口号。

苏联解体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以产业工人为政治核心的国家消失了,资本成为了各个国家的政治核心。它导致全球几乎都以美国公司的运作方式做为企业生存的蓝本。追求极限的利润,甚至是涸泽而渔的结果,是产业工人的地位与收入日益低下,工人队伍萎缩,制造业也开始萎缩,两者互为因果陷入循环。而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也日益排斥投资周期长、运转成本高、运转风险高、资本回收周期长的制造业。这又导致资本天然地向运转风险高,但投资周期短,收益增殖迅速的金融业汇集,两者互动之后加速循环,最终制造业因为产生利润的效率太低,而被淘汰出局。简言之,资本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资本若是无法快速增殖,它必然被其它资本吞噬。资本有天然地集中属性。

个人感悟:第一,市场经济不能等同于自由资本主义。英国,美国,阿根廷,智利都是前车之鉴。第二,所有想工业化的后发国家,包括想重新工业化的先发国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搞计划经济,而且非三十年的积累,无以成。(请注意:我不是说完成工业化之后要继续搞计划经济,我是说实现工业化只能搞计划经济)第三,任何企业的改革如果事事美标,必然走上美国人的歧路。波音公司的境况,就是典型的案例。第四,要辩证的看问题,在某时期采用计划经济是错误的,但不代表在所有的时期采用就是错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转换,并不是一条单向车道。事物因时而异,因势而异,一切从实际出发,该用市场经济就用市场经济,该转计划经济就转计划经济,不要固化思维。

——————————————————————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工艺不能断掉传承,以为靠设计模块化就能解决问题。我再举几个例子。

所有的转动设备与动力设备的联接,都要求两个设备的动轴中心圆高度重合,轴向偏差在0--0.05毫米,径向偏差在0---0.03毫米。否则,会导致设备运转振动大、磨损大、噪音大,不仅影响设备寿命,也影响设备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某次,我按要求安装了一台水泵,技术员却质疑我的工艺:电机比水泵高了0.2毫米,这不符合要求呀!必须返工!我反问技术员:这台水泵是热泵还是冷泵?(指水泵输送流体的温度高低)技术员答:热泵。我再问:水泵工作中不会膨胀吗?中心不会抬高吗?这么大的水泵预估膨胀0.1毫米不对吗?技术员不服气地接受了,过了会又反驳:按你的说法,预留0.1毫米的膨胀就够了啊,你留0.2毫米干什么?我回答:水泵膨胀0.1毫米,圆周的误差就会减少0.2。技术员无法理解,我只好再次比喻:你比我多两块钱,你给我一块钱之后,你是跟我一样多,还是你继续比我多一块?!

笫二个例子,所属企业的高温高压管道都采用氩弧焊焊接,但因为焊口预处理的工艺问题,某些小管道焊接后会导致焊口表面沉渣,达不到工艺要求。有经验的高压焊工瞟一眼之后,会根据管道的直径与压力大小,不慌不忙地用407焊条在焊口上再烧一圈加固,我们称之为“盖面”。自从企业焊工班解散之后,所有临聘的焊工面对这种情况,只会重新下料返工。盖面?听人说过,用什么材料?

第三个例子,就在上个星期,某员工联接氢气管道后,导致联接点大量漏氢,差点发生爆炸。他螺丝紧得有问题吗?没有,八个螺丝紧到了人扳不动的程度。那为什么出事?因为两根管道的平面并不平行,上下呈喇叭状,他以为只要扳紧螺丝就行了。至于喇叭口,怎么消?需要消吗?

第四个例子在评论里,设备部的分管专工遇事就会习惯性的反问:你有什么方案?

面对这种局面,奈之若何啊!

作者:竹简铸剑专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94383700495557425/answer/18946429371214415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得文章有用,微信打赏一元。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